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股市2009:不能忘却的7个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1日 01:33  证券日报

  2009年已经度过了7个月。在此期间,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频现亮点,率先企稳回升;中国股市逆市上扬,改革举措逆市而推,涨幅居全球主要股市前列。在这不平凡的7个月中,《证券日报》围绕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证券市场稳定的大局,深入研究,深入采访,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重点报道,其前瞻性和眼光终获市场验证,共同铸就了中国特色中国模式资本市场的辉煌,分享喜与忧,实现同成长。

  中国股市2009:不能忘却的7个月(上)

  1. 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鼓与呼 超前传递高层声音

  进入7月份,新增贷款急剧增加的势头备受关注,一些专家和媒体频频发表主张“微调”或者“调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观点。对此,《证券日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主流媒体的使命感,及时组织和发表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析文章。

  7月9日,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专稿《宽松货币政策不会动摇, “微调”仅是建议》,对业界流传的一些误导性言论作出澄清。文章强调,通胀预期尽管存在,但现在并未形成现实的通胀压力;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整,势必会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7月10日,在头版头条刊发专稿《经济企稳向好,对货币政策的浮躁从何而来》。文章以翔实的论据阐释说,微调“中间目标”不等于调整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不可转向、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才是真。文章强调,尽管经济出现诸多的积极信号,但总体上仍处于“回暖阶段”,还没有进入“稳定复苏阶段”,谈“上升”为时过早。在这样的时刻,轻言调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缺乏现时理由,也可能会贻患将来。

  7月11日,《证券日报》在二版显著位置刊发评论文章《当前为何不宜提“微调”货币政策》。文章的观点异常鲜明,“在经济刚刚出现企稳向好势头之时,提出要对现行货币政策进行‘微调’,无论如何是不妥的”。

  文章认为,保持充足流动性是宏观政策主基调,股市上涨、经济复苏都还很脆弱,此时调整货币政策容易“瞎折腾”;“鉴于经济的复苏现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因此改变。市场不必为一些议论感到恐慌”。

  这组系列纠偏文章可谓振聋发聩,超前和及时地传递了中央高层关于货币政策不能动摇的声音。网络媒体竞相转载,有效地对冲了业界流传的一些“杂音”,发挥了主流媒体应有的作用。

  7月13日,新华网在首页头条刊发专题《温家宝40天五提财政、货币“双政策”不动摇》;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关键时期,宏观政策须稳定》的评论;人民网在首页头条刊发同题专题。中央重点媒体推出的这些评论和专题传递的主要意思是:要毫不动摇地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7月23日, 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宏观政策取向不能改变,调控工作不能放松,调控重点更加突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7月24日、28日、29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3次表示,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回首《证券日报》在7月9日至11日连续做出的重点报道,编辑部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预先研判是准确的,组织推出的报道是超前和及时的。

  这组文章同时也受到了高层好评。(闻 达)

  2. “给每人发1000元”大讨论

  2009年1月21日,《证券日报》用整个头版的位置再加A4版面的大部分位置,刊发社长谢镇江与副总编辑张亮撰写的《关于“给每人发1000元”的深度思考》长文,引起社会各界强烈而积极的反响。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等各大网站及众多媒体显著位置竞相转载,央视论坛、凤凰网、搜狐、网易等就此展开网上调查及辩论。

  2009年春节前夕的1月23日晚,谢镇江社长还作客凤凰卫视《凤凰全球连线》直播节目,与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等共同探析“给每人发1000元”话题。

  这篇近万字的深度思考文章鲜明指出,“我们坚信,对中国13亿人口每人发1000元,这不仅仅是扩大消费最直接、最有效、最简单、最有力的办法,也是熨平社会贫富差距,让人人真正分享改革成果最直接、最有效、最简单、最有力的办法”。

  讨论也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呼应。2009年2月9日,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在特殊的条件下采取特殊的办法,我认为是一项比较可行的选择。我们一些城市,比如成都、杭州发放了一些消费券,据我了解已经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对拉动消费起到了推进作用。”

  接着,《证券日报》迅速推出《商务部一语定调 发放消费券期待“国家计划”》、《从“给每人发1000元”到“出台消费券国家计划”——谈如何落实“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两会”代表热议消费券 “国家计划”国民牵挂》等一系列分析文章及专题,同样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消费券发放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各地发放消费券日趋火热,发放规模、范围及方式等不断出新。

  “给每人发1000元”大讨论起始于2008年12月17日。当日,本报总编辑陈剑夫以笔名发表题为《刺激消费,直接发钱又何妨》的文章。次日,刊发读者来信《给每人发1000元,为什么不可以》,随即《给每人发1000元,为什么不可以?——民主建言》大讨论如火如荼展开。十名学者更是以联名的方式在讨论中提出“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给民众发钱”的鲜明观点,并对具体实施路径进行了探析。

  从建言“给每人发1000元”到“出台消费券国家计划”,历时两个多月的大讨论,伴随广大读者的积极反响和社会各界的阵阵呼声,必将在历史上留下较深的印迹。

  (朱宝琛)

  3. 2009年“两会”上的《证券日报》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各路媒体竞争的重要舞台和重要环节。2009年3月,《证券日报》在这个舞台上“唱”出了特色,“唱”出了影响。

  第一,围绕大局,强化特色。

  应对危机、努力保八是今年“两会”的重点话题。既扣住大会主题,又凸显了财经报道的特点,是证券日报报道的一大特色。

  一线采访记者和编辑部后方,在几个时间节点上推出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报道和评论:3月3日政协会议召开当天,刊发《资本市场将随着春风而暖意融融》的评论;3月4日,结合资本市场关注热点刊发《政协开幕大会盘点印花税、村镇银行、国储粮三项提案》的会议报道;3月12日,刊发《总理定调,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力稳资本市场》的专版报道;3月14日,刊发了《证券日报》记者亲历温总理记者会的《现场侧记》。

  第二,围绕热点,强化高端。

  3月4日,刊发了独家采访政协发言人赵启正的专访《中国没有金融危机,不要陷入认识误区》,该报道成为次日股市上涨的重要诱因之一。

  《证券日报》记者与新华社记者联合采访山西省委书记张宝顺的报道《秦皇岛煤炭港存量印证经济确实出现回暖》,还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被认为是提振经济信心的权威性报道之一。

  第三,围绕专业,强化辐射。

  将大众化话题与专业报道结合起来,以此提高专业报道对于普通读者的辐射力。

  3月5日,刊发《从“给每人发1000元”到“出台消费券国家计划”》的述评;3月7日刊发《代表委员热议消费券,“国家计划”国民牵挂》。

  第四,围绕新闻,强化言论。

  开辟《“两会”新观察》专栏,每日刊出。其中,《请代表委员们为中国股市“大胆说话”》、《股市一好,黄金万两》、《发放消费券对A股有三重意义》等评论,发挥了解疑释惑、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

  (冀 远)

  4. 股市信心的“发动机”

  2009年以来,《证券日报》坚定地为中国股市恢复信心和稳定发展鼓与呼。

  针对市场的真实状况,编辑部在扎实采访、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及时推出了一系列传递积极信息、排疑解难、鼓舞信心的评论和报道,得到广大投资者的积极回应。

  春节前夕,各方对于来年股市的预期十分飘忽,莫衷一是。为此,2009年1月5日,在上证综指尚徘徊在1800点一线之时,《证券日报》编辑部推出《2009年中国股市十大预言》,发出2009年上证综指可望达到3600点一线的预测,在次日见报。

  1月14日,本报又在头版刊登题为《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维护和提振股市信心》的评论员文章,旗帜鲜明地呼吁倡导“落实中央关于资本市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维护和提振市场信心,促进市场稳定运行,支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月2日,是春节后第一个交易日,本报及时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提振中国股市有必要有条件有可能》的评论员文章,明确阐述通过政策支持可以提振市场信心,恢复市场活力。

  此外,2月3日刊发《总理“起床就问股市”,燃起投资者希望烈焰》的评论;1月17日刊发《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是保增长的重要抓手》;3月12日刊发《总理定调,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力稳股市》。这些报道、评论刊发后,经过网络转载,对于澄清认识,提振投资者信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投资者对于数据的热衷是天然的,然而,如果对数据出现片面解读甚至误读,则直接干扰投资者信心。针对资本市场这一特性,本报及时回应了相关数据误读。1月23日刊发《冬天里的9%预示股市即将春暖》;2月11日,刊发《中国股市“不差钱” 》;2月19日刊发《理性很重要,悲观不可取》。

  针对市场对IPO重启引发恐慌的负面解读,本报6月6日刊发《重启IPO能吸引多少资金入市》一文,对前六次重启IPO后的一个月内市场情况加以深入分析,指出重启IPO只是心理影响,有力地化解了投资者“IPO恐慌症”。

  市场不断向好,但伴之而来的是“市场恐高症”。对此,本报在6月4日刊发《准确把握新一轮“牛市循环”的两个逻辑》,在7月8日刊发《读懂中国股市走强的四个“为什么” 》。两篇评论很好的疏解了投资者的困惑,很好地帮助投资者树立了正确的中国资本市场理念。(张志伟)

  5. 大盘走势的“瞭望哨”

  “创造、发现、分享——中国价值新坐标”作为《证券日报》的办报理念,时刻鞭策着编辑部同仁关注市场、研判市场,与市场同行。

  2009年以来,本报市场报道超前研判,为投资者谋划投资提供了必要的参考。1月5日,在上证综指尚徘徊在1800点一线之时,证券日报编辑部推出《2009年中国股市十大预言》,发出2009年上证综指可望达到3600点一线的预测,在次日见报。

  1月20日,本报头版刊发《各路资金“匀速入场”,A股增结构性机会》,对新增基金账户数持续增加、基金重新进场增仓、QFII排队踊跃入市等数据加梳理,指出“市场已经不再是虚弱不堪,其内力、生命力正在恢复增强”。

  从“大小非”的减持情况也能看到市场变化的端倪。本报2月5日头版刊发《宽松货币政策立竿见影,解禁股洪流变细流》,分析了大宗交易活跃程度开始下降,意味着市场将走强。

  2月14日,在大盘站上2300点关口时,本报刊发《看好中国经济是主因,“牛头”行情有望延续》的分析文章。指出政策驱动和资金充裕是本轮“牛头”行情的两大鲜明特征;“牛头”行情尚未结束。

  2009年以来,一些热衷于“空头”分析的人士不断发出警告,称某某点位就是上半年的高点。3月27日,大盘从1664点反弹已经超过40%,剑指2400点的前期高点。针对“究竟是熊市反弹还是牛市开端”的疑问,本报次日刊发《按熊市反弹来投资, 按牛市开端来规划》一文。文章认为,A股市场正处于近年来最有利的政策环境中;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市往往提前体现经济的拐点。

  关于本轮行情性质,文章明确指出,尽管目前仍有不少人还是不太看好指数继续上涨,但市场已经在不经意间发生了悄然的逆转,开始了新的艰难的熊转牛的历程。

  面对市场的种种困惑和迷茫,本报市场研究和报道团队以其敏锐的触角、深入的调研,前瞻性地做出了一系列特别报道,得到市场各方的充分肯定和认同。

  (张志伟)

  6. 机构动向的“探照灯”

  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多个角色:既是风向标——其资金流向的风吹草动都被关注乃至效仿;又是投资品——上市金融机构也是各类资金的追逐对象;还是最普通的公司——其经营运作等也必须符合市场和各方监管的要求。因此,《证券日报》十分注重对机构动向的报道和挖掘。

  2月20日,本报推出《斥资逾3亿狂买38只蓝筹,瑞银再度凶悍出手》的报道,就瑞银席位借助大宗交易平台“出击”蓝筹——合计买入38家沪深蓝筹3604.26万股股权作出分析,指出“瑞银最为看好的还是金融股——合计15家金融股几乎占据了买入名单的半壁江山”。

  2月27日,本报刊发《大宗交易露玄机,神秘资金涌向金融股》,指出“大宗交易近期对于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股的关注或许提示了经历近日大盘调整后即将崛起的行业和板块”。与当时的大宗交易形成呼应的是,银监会、保监会都明确了金融业的良好发展态势: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当时曾表示,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净利润5834亿元,较上年增长30.6%;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当时也曾表示,2008年中国保费收入9784.1亿元,同比增长39.1%。

  其后,金融股二级市场的表现验证了本报报道的前瞻性和深入性:一二月份上证指数处于谷底,且3月份上证金融指数大涨17%,以大盘股的身份远远跑赢上证综合指数

  (张 歆)

  7. 坚定唱多中国经济

  进入7月,对于中国经济走势以及经济刺激的效果成为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为此,《证券日报》分别在7月4日、7日推出《中国经济181天回望:“中药”御“西风” 股市水先暖》和《高层频发信号:中国经济已赢“第一回合”》的专稿。

  这两篇专稿刊出后,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以及新浪、搜狐等网站相继重点刊发。迄今为止,这两篇稿件仍然作为新华网《聚焦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专题》的重点文章受到推介。

  早在1月6日发布的《2009年中国股市十大预言》中,就乐观预期中国2009年GDP可以实现8.5%的增长。

  3月4日,刊出对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十一届二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的专访《中国没有金融危机,不要陷入认识误区》,3月5日,刊发以分析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为主的《 温总理17个“难”字透露五层积极信号》的评论。3月6日,刊发对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的独家采访《中国经济数据二季度将比一季度好》。

  本报还先后就房地产行业、钢铁行业等进行专题报道,扎实分析经济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报道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动向,坚定地鼓舞信心,为提振经济、共克时艰提供舆论支持。

  7月份推出的相关重点报道是在半年多报道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运行的最新情况作出的。7月4日整版刊发的《中国经济181天回望:“中药”御“西风”,股市水先暖》专题,描述和分析了上半年中国经济应对危机的不凡经历,充分肯定了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剖析了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抗压性”、“可回旋性”。

  7月7日刊发的《高层频发信号:中国经济已赢“第一回合”》一文,进一步分析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进程中,已经率先赢得一城,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文章还充满自信地说,“经过近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中国经济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卓有成效,而且其中蕴含了外界不能完全看懂的东西。这便是我们的独到之处”。

  (冀远 马红雨)

  8. 回应市场热点 正面引导

  今年以来,《证券日报》针对市场热点话题及时做出回应和分析,对一些观点和主张进行了必要的批驳。

  1月13日,针对设立股市平准基金的质疑声,本报在头版《今日视点》栏目发表了《回应设立平准基金三大质疑》一文。对所谓的平准基金“会造成新的政策市”、“不能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去救助证券市场投资者”、“操作问题难以解决”等三个疑问各个击破。

  有媒体得出监管层担心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结论。针对这个问题,本报2月18日头版头条刊发了《银监会调研并非针对股市 票据融资剧增尚属正常》一文。本报通过各方渠道了解到,监管部门派人员到全国各地进行调研是例行工作。对于信贷资金的猛增,该报道也给出了答案,“票据融资的加大只不过是市场需求大,企业希望能够以更低廉的成本从银行借到钱;而相对短期贷款,票据融资既方便又便宜”。

  5月25日,有学者发出了“目前A股市场已完全泡沫化”的观点。针对此观点,5月27日,本报在头版《今日视点》栏目刊发了《“A股完全泡沫化”属无稽之谈》一文,予以批驳。

  文章指出,“据本报统计,目前我国A股市场总市值前20名的上市公司,其市值之和占到A股总市值的47%,而平均动态市盈率只有26倍。按照这个数据,我们的A股市场远不至于完全泡沫化了吧?”

  6月2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根据5.8万亿的贷款规模,计算出约1.16万亿的信贷资金流入到了股市上,这一论断马上在坊间引起了热议。为此,7月9日,本报在头版刊发了《不应该制造“1.16万亿信贷资金入市”假象》一文。文章提出,“诚然,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是不合规的,但是,这是资金的趋利性使然,“原罪”不在股市。问责应该在信贷源头与去向的规范与监管。”(傅苏颖)

  中国股市2009:不能忘却的7个月(下)

  1. 本报股市十大预言逐一应验

  2009年1月6日,《证券日报》推出《2009年中国股市十大预言》专题。

  十大预言内容包括:1。创业板可望在上半年推出;2。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将提速;3。上证综指将在1700点至3600点之间运行;4。股指期货交易将稳健筹备择机推出;5。大小非解禁流通将推新政;6。平准基金相关准备工作接近完成;7.2009年中国GDP增速可望达到8.5%;8.B股改革时机、改革方案趋于成熟;9。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重组整合将是重头戏;10。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办法可望出台。

  十大预言刊出后,立即激起了市场强烈反响。当天,包括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等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均在首页予以刊载,并跻身当日新华网财经频道阅读排行第二名。

  时至2009年7月末,我们欣慰地看到,十大预言多数已经应验;有的尚未全部应验,但已经呈现应验的势头。

  关于“创业板可望在上半年推出”的预言,已经应验。中国证监会在3月31日正式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5月22日发布关于《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7月2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首批108家申请上市企业申报。

  关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将提速”的预言,已经应验。6月18日,随着桂林三金获得证监会核发的发行批文,新股发行重新启动(参见《2009年两度聚焦新股发行改革》)。

  关于“上证综指将在1700点至3600点之间运行”的预言,正在得到应验。

  1月5日,上证综指开盘报1849点,报收1880点。当时,人们对于国内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的预期普遍悲观。将2009年大盘指数的高点锁定在上证综指3600点,这在当时并不为多数预测机构所认同。

  半年多来,沪深股市接连创出新高,基本印证了我们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以及相关刺激性政策的超前判断。至7月27日,上证综指已突破3400点关口,目前处于3300点一线,距离3600点位置已不远。

  关于“大小非解禁流通将推新政” 和“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办法可望出台”的预言已经应验。

  6月19日国务院宣布在境内证券市场实施国有股转持政策,既是对大小非解禁股流通的政策安排,也是对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的政策安排。

  关于“2009年中国GDP增速可望达到8.5%”的预言有望最终应验。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GDP增长7.1%,经济复苏超预期;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我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态势业已清晰。

  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重组整合将是重头戏”的预言正在应验。

  从上半年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来看,央企重组的步伐已经显著加快。如国家电网分别通过股权划拨和增资方式收购平高电气许继电气的集团公司,华侨城、华电集团等通过资本市场实施购并等。

  关于“平准基金相关准备工作接近完成”正在应验。上市公司10%国有股划转全国社保基金为此举打下了伏笔。(冀远 包兴安)

  2. 里程碑:中国股市“5·19”十周年专题

  2009年5月19日,国内四大证券报中的3家——《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均辟出专版,全文转载《证券日报》5月18日推出的专题报道《中国股市“5·19”十周年祭》。

  三大兄弟报纸全文整版转载另外一家报纸的专题报道,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动向在业界引起了反响,也成为证券日报发展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

  在3家兄弟报纸转载同时,新华网也迅速以《5.19十周年,中国资本市场再造》为题,开辟出专区进行转载;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了这一策划。各大门户网站、财经网站也对该文热烈转载。

  编辑部负责人介绍,在5月初,编辑部就开始策划“5·19”行情十周年的专题。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该专题报道的4个重点,即“股市中政策的作用、宏观经济与股市、监管理念的变化与成就、长线资金的成长”。随即迅速组织骨干力量,精心采访、精心研究,成稿后于5月18日见报。

  编辑部的初衷是:通过这一专题,引导读者对1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在经济基本面、机构资金面、内在运行机制以及政府监管体制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深入探讨,增强改革信心,提升投资理念,鼓舞发展信心。

  专题中的“市场与政策博弈出现新局面”部分,回顾过去10年所走过的道路,中国股市运行由“政策主导”转变为“政策引导”,是一个十分显著的变化。而这个具有转折性的变化,大体上可以以股权分置改革为节点;“股市运行与宏观经济关系发生革命性变化”部分分析认为,近年来的中国股市,涨也好,跌也好,都已经跟从于宏观经济的变化,已从当年游离于实体经济之间的小小炮艇,发展成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的航母群,真正当担了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监管找到中国钥匙”部分指出,近年来,股市上少了“暴风骤雨式”的事后查处,多了务实的监管新制度、新规定的出台,就在这种“和风细雨”中,中国证券市场的“防火墙”悄然成型;“长线资金长大了”部分则介绍,与10年前相比,中国股市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从形式到构成,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本土走向国际,从弱小到壮大。长线资金通过机构参与股市,业已成为中国股市长期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股市“5.19”十周年祭》和评论《“5.19”精神:发展是硬道理》刊出后,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充分予以肯定,对证券日报的工作给予鼓励。(彭春来)

  3。两度聚焦 新股发行改革

  为推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本报今年连续推出相关重点报道,其中包括2月和4月的两次集中报道和讨论。

  4月24日,针对有关IPO可能重启的传闻,《证券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新股发行改革将稳定渐进,避免制造“IPO恐慌”》一文,提出“市场的融资功能肯定要恢复,但前提是要对发行体制进行改革,而且这个方案要征求社会的意见”。

  随后,从4月29日起,本报连续5天刊发《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前瞻系列报道》,就有关新股发行制度的政策问题进行吹风。开篇《新股发行有望借鉴“香港模式”,区别配售并适当回拨》一文透露,新办法将会把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通过网上申购和网下配售区分的方式彻底分开。

  随后刊发的《杜绝机构非理性争夺发行份额,新股询价环节有望引入“价量同报”》、《 新股首发可提高流通股比例, 限售期可缩短》、《IPO可根据供需调整规模,遏制市盈率非理性畸高》等,分别从采取措施“平抑新股的高溢价发行,即如何逐步缩小一、二级市场的价差”;“将报价与申购紧密挂钩,以询价机构实际认购价格和认购数量约束随意报价的行为”;“ 缩短限售股的限售期限,与国际惯例的3至6个月靠拢”等方面作出了前瞻。

  这些意见大多在6月10 日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得到体现。向中小投资者倾斜也已经初步得到落实。对率先发行的3家公司的数据统计显示,桂林三金分配到个人账户的股份占比98.19%,万马电缆是98.31%,家润多是79.39%。

  6月13日,本报头版刊发《第七次IPO重组前夜,第一单孰是孰非》,对第一单花落谁家进行预判,得到市场认可。

  在今年2月份,本报还推出了《发行制度改革大家谈》专栏,为这项改革献计献策。其中2月9日《时间窗开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只待揭幕》、2月11日《发行制度改革路径:让参与者共享“制度性福利”》,再次就提高中小投资者的中签比例进行阐述。 (朱宝琛)

  4. 中国证券市场年会创业投资峰会召开

  2009年4月21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的“中国证券市场年会创业投资峰会”在北京召开。峰会的主题是“资本撬动成长——创业板推出下的成长企业与VC/PE大机遇”。证券日报总编陈剑夫主持峰会。

  中国证监会前主席、中国证券市场年会组委会主席周道炯在此次会议上指出,中国创业板的推出将向全球资本市场发出一个极为明确的信号,就是到中国投资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这里将是国际资本最佳的用武之地、大有可为。

  《证券日报》社长谢镇江在致欢迎辞时强调指出,“创业板的设立,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政策信号,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在中国股市负重前行的今天,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停滞”。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指出,创业板是继股改之后我国资本市场又一个伟大战役。要正确处理好创业板开通、重启IPO和新股发行三者之间的顺序。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教授对创业板发展提出了九条建议。

  此次会议指导单位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来自政府部门、深圳证券交易所、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各地高科技园区、证券公司、创投企业以及专家学者共200人齐聚一堂,就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建言献策,共谋发展大计。

  这次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而且也是创业板正式推出前大规模、参与者代表性众多的一次会议。从这次会议之后,创业板的推出步伐明显加快,各项配套措施相继出台。(一 丁)

  5. 围剿上市公司“铁公鸡”

  今年2月至5月,《证券日报》上市公司报道高潮迭起,“上市公司铁公鸡”系列报道及“高管薪酬面面观”系列报道同时出击,引起各界强烈反响。

  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多是按季度进行分红,且分红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一贯而透明。反观A股市场,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能够坚持长期稳定分红的公司少之又少。针对这一“顽症”,《证券日报》重拳出击,策划推出“上市公司铁公鸡”系列报道。

  其中包括:《拖欠社保资金百万之巨长达四年,铁公鸡西仪股份董秘竟然声称很正常》(3月3日)、《铁公鸡冷眼中天城投现象,未分配利润过亿仍拒绝分红》(3月4日)、《铁公鸡江苏阳光不分红引发利润虚增猜疑》(3月6日)、《可供分配利润高达5.88亿,美克股份分红却堪比葛朗台》(3月10日)、《长城电工有盈利但喊穷不分红, 管理费用却高达1.12亿》(3月12日)、《贵州茅台被指另类铁公鸡》(5月8日)。

  对“铁公鸡”的“围剿”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中天城投在看到本报相关报道后,给予积极反应,决定公告分红。此案例也成为A股市场媒体监督导致分红第一案。

  就在“上市公司铁公鸡”系列报道纵深推进的同时,另一组直指高管高薪的系列报道《高管薪酬面面观》也全面展开。

  2月27日刊发《三普药业已连续11年未分红,独董年薪却逆市上涨72%》。一时间,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按照时间安排,兴业银行应在3月16日晚间发布年报,并成为第一家公布年报的上市银行。然而,由于公司高管薪酬厘定问题悬而未决,兴业银行做出了延迟发布的决定。

  随后,本报还相继刊发《南航2008年巨亏近50亿元,高管薪酬反增49%》、《三友化工净利大跌,高管薪酬逆市涨45%破千万》、《高管薪酬较07年下降6% ,S上石化何时扭亏仍是谜》等文章,使国企高管薪酬成为2009年的焦点话题之一。(马红雨)

  6. 揭开携程网“保单门”

  携程网“假保单”事件的曝光及解决,成为中国保险发展历程中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证券日报》的系列报道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深入调查,《证券日报》了解到云南的梁先生在无意之中发现了自己在携程网购买的两张保单是假保单,尽管梁先生已经拿到了保险公司出具的相关证明,但在随后和携程网的沟通中,梁先生并没有得到携程网积极的反馈。

  了解并核实该情况后,《证券日报》决定以该事件为切口,对泛滥全国的假保单进行报道,并通过报道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对假保单的警惕性。

  从2009年春节前开始,《证券日报》针对假保单事件,先后发表了《携程网身陷“保单门”,被索80万冤是不冤》、《携程网发表声明避谈“假”字,金牌会员针对声明发表十六点质问》、《携程“保单门”引发热议,多家中央媒体介入调查》、《携程网公开发表“道歉函”,客户指没有诚意拒绝接受》等多篇文章。

  文章刊出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假保单问题广泛、深切的关注。央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经济半小时》以及全国各地的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当地保监局会同工商等部门对制假单位进行查处,中国保监会也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在全国彻查假保单。

  在《证券日报》系列报道及有关各方的协同努力下,携程网最终承认了保单为假并对本报的舆论监督表示感谢,并且还设立了千万诚信基金。不仅仅是保险,包括其它的任何产品和服务,只要是通过携程预订的,一旦发生质量或品质问题,都可以向携程反映,携程会积极配合处理,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不再受到损失。

  正是本着媒体的良知和责任,在《证券日报》和相关媒体的协同作战下,才促使携程网“保单门”事件得以妥善解决,并推进了中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发展。(贺 俊)

  7. “谢国忠现象”批判

  针对境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坚定唱空中国股市的情况,1月13日,《证券日报》在一版刊登长篇评论《美国公民谢国忠在对中国股市说什么》。有媒体事后分析说,中国股市恢复性上涨恰是从证券日报发表《谢国忠说什么》一文开始的。

  这篇文章列举了谢国忠的一些言论:2008年4月16日,称“2500点是我认为市场正常的估值水平”。同年5月5日,发表主题为“救市是救赌徒,熊市或持续18个月”的文章。5月8日,一反常态地说“从没说过沪指跌到2500点”。到6月中旬,谢国忠又把话翻回来说,“我一直坚持A股的价值中枢在2500点,再高就贵了”。12月11日,“或许600点到800点是A股的真正底部”的预测又出笼了。

  文章认为,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不同、驱动中美两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尽相同、中美两国金融市场游戏规则更有差异,则将中美股市进行简单对比是荒唐的。该文同时指出谢国忠作为一名学者,其言论是有立场的,谢国忠持有美国国籍。

  这篇文章刊出后,立即引起网络热烈转载,转载网页达数万个。不少网友对《证券日报》推出此文表示支持,认为对境外专家学者唱空中国股市和中国经济有所警惕是必要的,应当坚定看好中国证券市场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3天后,网络将“谢国忠是否持有美国国籍”作为焦点问题炒作,而把对谢国忠唱空行为的讨论放在了次要位置。

  针对这一情况,1月16日,《美国公民谢国忠在对中国股市说什么》的作者、证券日报副总编辑董少鹏回答凤凰网提问时明确表示:“所谓谢国忠自称其从未申请过美国国籍,只是他个人的说法。”他同时表示,该文所指的重点既非谢国忠的国籍,也非谢国忠的观点准不准,而是他的立场问题。他对中国经济、资本市场一味看空,同时对中国国情又研究的比较少,在他的言论里存在过多的不规范。

  事实上,纵观谢国忠等人唱空中国股市的所有言辞,我们往往发现其前后不一,逻辑混乱。一些人自命“独立经济学家”,但他们的身份并不“独立”,论述也并不“经济”。中国资本市场有困难、有弊端,但发展是最终目标。专家学者批评中国资本市场不是坏事,但促其发展应是符合中国人的利益的。

  3月9日,一篇署名“水火”的两万字长文出现在互联网上,文章分别从“豪华的美国宣传团”、“ 虚伪的独立纸牌坊”等9个部分论述谢国忠现象以及围绕《证券日报》批判所引起的争论。其中对谢国忠的国籍问题做出了剖析。

  其实本报与谢国忠先生并无恩怨情仇,只是对他长期“唱空”中国的观点进行批评,这能够引起网络上的争论,说明中国投资者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尚未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中国资本市场的舆论建设、理论建设尚十分薄弱。(包兴安)

  8. 全面解读“中国式股市全流通”

  如果说始于2005年4月末的股改大变革奏响了中国股市步入成年的号角,那么这个成人礼仪式显然还没有落幕。“大小非减持恐慌”曾一度困扰中国证券市场。

  为此,《证券日报》相继推出专题报道。

  2009年6月24、25日,《“中国式全流通”是怎样炼成的》分上、下篇刊出,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国情造就“中国式全流通”;由蛹化蝶,“大小非”变身“大小限”;“小非”财务投资的罪与非罪;谁制造了大小非“鬼故事”; “全流通”不是“全抛售”;“大资本”首要考虑公司控制权,不会随股价波动起舞;疏导解禁股压力,从出台单一政策到“立体安排”;“二次发售”将怎样实行;把买卖的自由还给“大小非”;降低IPO解禁股规模和时限,要循序渐进,假以时日;股市内稳机制的新环节

  文章认为,中国国情造就了“中国式全流通”。从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出发,国有资本将长期发挥引导国民经济发展、引导非公有经济方向的作用。

  因此,对于国有股东实行持股锁定制度,不仅要继续沿袭既定思路,而且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

  2009年4月18日推出的《中国股市大小非“软着陆”面面观》专题报道,对解禁股后续制度安排进行了采访和深度阐释。(熊 欣)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